常见的机动车放行方式(以标准十字路口为例)
1.单口放行:方式: 每次只允许一个进口方向的所有车辆(直行+左转+右转)通行。
特点:
最安全: 冲突点最少(理论上只有行人冲突),不同方向车流完全分离。
效率较低: 每个方向的绿灯时间都包含了所有转向车辆,对于直行流量大的方向,绿灯时间利用率可能不高(左转车少时,绿灯时间被浪费)。
周期长: 需要为每个进口分配时间,整个信号周期较长。
适用: 流量相对均衡、各转向流量都不算特别大的路口;或需要重点保障安全的特殊路口(如学校、医院附近)。
2.对称放行(直行+左转同时放行):方式: 同一道路的两个对向进口同时获得绿灯。
直行: 两个对向的直行车辆同时放行(无冲突)。
展开剩余81%左转: 两个对向的左转车辆同时放行(存在交叉冲突点!需要驾驶员自行观察避让对向左转车辆)。
特点:
效率较高: 同时放行两个方向,周期相对缩短,通行能力提升。
存在冲突: 左转车辆需要穿越对向直行车道(在绿灯初期或末期)或与对向左转车辆交织(在绿灯中期),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。需要驾驶员有良好的判断。
最常见: 这是中国大陆城市道路中最非常非常常见的放行方式。
适用: 大多数流量中等、左转流量适中的十字路口。
3.单边放行(直行+左转同时放行):方式: 每次只允许一条道路的一个进口方向(包含直行+左转+右转)通行。
特点:
类似于“单口放行”,但每次放行的是整条道路的一个方向(东进口或西进口或南进口或北进口)。
比“单口放行”效率稍高(一次放行包含了一个进口的所有转向),但比“对称放行”效率低(一次只放行一个进口)。
冲突点较少(主要是与行人的冲突)。
适用: 流量不均衡的路口(某个方向流量特别大);畸形路口;或作为过渡相位。
4.左转保护相位:方式: 专门为左转车辆设置独立的绿灯相位(通常是箭头灯)。
可以是对称保护(对向左转同时放行,无冲突)。
也可以是单边保护(只放一个方向的左转)。
特点:
最安全: 完全消除了左转车与对向直行车的冲突。
效率可能降低: 增加了专门的左转相位,可能延长整个信号周期,尤其是在左转流量不大时,会降低直行通行效率。
需要专用车道和信号灯: 通常需要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和左转箭头灯。
适用: 左转流量非常大;对向直行流量非常大,左转车难以找到间隙;车速较快的主干道;安全要求极高的路口。
5.搭接相位:方式: 这是对上述基本方式的组合和优化。某个方向的绿灯时间不完全等同于另一个方向的绿灯时间,存在部分重叠。
常见应用:
先放直行,后放左转(或反之): 在对称放行中,先放行对向直行一段时间,再同时放行对向左转(或先放左转,再放直行)。这可以缓解左转与直行的冲突。
行人提前启亮/迟闭: 行人绿灯比同向机动车绿灯早启亮几秒(让行人先进入路口,提高可见度)或晚关闭几秒(让行人安全走完)。
非机动车专用相位: 在机动车红灯时,专门放行所有方向的非机动车(通常配合行人相位)。
特点:
更灵活高效: 能更好地适应不同流向、不同交通参与者(行人、非机动车)的流量和需求,精细化分配时间。
设计复杂: 需要更精密的信号配时方案。
适用: 交通流量大、流向复杂、行人/非机动车流量大的路口;追求更高效率和安全性的路口。
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放行方式通常与同向机动车同步: 最常见的方式是,行人/非机动车绿灯与其前进方向对应的同向机动车直行绿灯同步。例如,南北向机动车直行绿灯时,东西向的行人可以过街(走斑马线)。
行人专用相位: 在复杂路口或行人流量巨大时,会设置所有方向机动车红灯,让所有方向的行人(有时包括非机动车)同时通行的相位(俗称“全红行人相位”或“行人绿波”)。这彻底消除了人车冲突。
非机动车专用相位/通道: 随着非机动车增多,部分路口会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信号灯和通行区域(如非机动车前置等候区、非机动车专用通道)。
选择哪种放行方式是交通工程师根据路口的几何形状、各方向流量、车速、安全记录等因素综合优化(信号配时)的结果。了解这些常见方式,有助于我们预判路权、理解交通流、更安全高效地通行。
发布于:河北省配查查-炒股配资平台选-正规配资论坛-专业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